4月22日,中国(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融合大会暨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应用创新主题研讨在广州举行,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管理局业务资源处副处长史达在致辞时说,我国工业互联网标识注册量突破167亿,日均解析量超950万。
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是工业互联网新型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是工业互联网的关键中枢神经系统,已实现从0到1的突破,取得了阶段性进展。这体现在:
一是标识解析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北京、广州、上海、武汉、重庆五大国家顶级节点持续稳定运行,南京、贵阳两大灾备节点加快建设。截至目前,已上线二级节点117个,覆盖22省区市的41个行业,接入企业超过13000家,标识注册量突破167亿,日均解析量超950万。
二是标识解析融合应用走深走实。标识在装备制造、汽车制造、船舶制造、工程机械、食品加工等行业的应用不断深化,逐步形成了产品追溯、供应链管理和全生命周期管理等典型应用模式,成功打通物联网设备、支付终端和标识读写设备等终端,公共应用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应用企业降本提质增效作用逐步显现。
三是标识产业生态体系日趋完善。政产学研用各方跨界合作,通过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培育标识解析服务机构、系统集成商、应用企业、开源组织等各方主体,构建起多层次体系生态,为标识解析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基本保障。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工业互联网从起步期迈入快速发展期的关键一年。史达表示,下一步,将按照“十四五”规划部署和《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任务安排,实施标识解析体系增强行动。
一是加快标识体系建设。增强国家顶级节点解析服务、安全保障、中枢接入能力,加快推动灾备节点上线服务,提升顶级节点资源利用率,完善二级节点、递归节点建设布局,探索区块链等新技术与标识融合创新应用,推动标识与各行业深度融合,打造数字经济新价值体系的新型基础设施。
二是规范标识服务管理。实施《工业互联网标识管理办法》,规范各类主体服务行为,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深化“放管服”改革要求,推动各地依照服务指南严格按照许可流程及时限做好节点审批工作。为行业规范发展提供依据,引导产业长期可持续发展。
三是深化标识创新应用。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标识解析创新产品和解决方案,推动主动标识芯片规模化部署,加快标识应用从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的拓展,引导各类企业结合自身特点,积极探索深挖更多元、更深入的标识应用模式和实施路径,构建稳定可持续发展的标识新生态。
【关闭窗口】